婴幼儿容易生病,这让家长们既头疼又心疼,为了提高孩子对疾病的抵抗力,近期,小儿推拿在上海悄然兴起,不少家长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对孩子没有副作用,而孩子也不用受打针吃药的苦,十分绿色健康。
对此,中医专家表示,科学的小儿推拿的确对防治小儿腹泻、便秘、发热、咳嗽、厌食等症状疗效都很不错,但中医推拿属于医疗行为,并非马路街头随便一家按摩店、保健店就能完成,而是必须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否则很容易就会伤到儿童稚嫩的肌肉皮肤和骨骼系统,甚至对孩子造成一生的遗憾。
门诊见闻:
“孩子一感冒立马扁桃体就会肿,开口说话就喊嗓子疼,甚至咽口水都疼,有时候咳嗽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推拿科的门诊里,苏女士正带着孩子前来做推拿。她介绍说,自己的儿子萌萌今年刚5岁,患有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特别容易感冒,家人担心频繁打针吃药对身体不好,几个月前,听邻居说推拿可治病防病,所以就带着孩子来了。当时,科室主任纪清主任医师在听了苏女士的介绍后,又为萌萌作了详细的检查和诊断,最后为其施以“脏腑点穴推拿”手法。就这样一连坚持了几个疗程后,苏女士明显感觉到,儿子这段时间以来,的确很少再有打喷嚏、流鼻涕和扁桃体肿痛的问题,即使偶尔感冒,也恢复得很快,不需要打针便好,身体也较前结实了。
3岁以下儿童效果最好
近年来,随着育儿知识和保健养生理念的普及发展,不少家长都开始意识到,相对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言,用中医推拿对小儿疾病进行防治调理:其实更加绿色健康。不过,仍有很多家长会片面的误认为,推拿只适用于一些腰酸腿痛等骨伤科类疾病,而事实上,推拿对于内科、儿科疾病的效果也非常显著。
据纪清主任介绍,小儿推拿主要是通过按摩推拿的手法操作来帮助疏通小儿的经络气血,从而使得整个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巩固正气、驱赶病邪。而且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小儿推拿对于防治小儿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一些常见病、高复发病的疗效都非常不错。“前几年,小儿推拿还主要是针对6岁以内的小儿,但近几年来,随着推拿科研、临床的不断探索,一般认为儿科推翕的对象可增至12岁以下的儿童,且效果都不错,但疗效最佳的还是3岁以下的孩子。这是因为,针对6岁以下的孩子,中医师常取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对按摩的感知力下降,疗程也会要相对长一些,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证型配合部分成人手法一起推拿。”
消化、呼吸及肌肉神经病疗效最佳
小儿推拿具体能治疗哪些疾病,和药物相比疗效到底是好是差呢?纪清主任对此解释说,其实小儿推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用勺匙的周边刮擦患儿病变部位,可以治病,再至晋《肘后备急方》中,则介绍了用捏脊的方法治疗小儿腹痛,又至唐《干金要方》中,医者认为可膏摩小儿囟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唐《外台秘要》记载了,用按摩头面及脊背方法,可防治小儿夜卧不安……也正是历代中医医家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才逐渐扩大了小儿推拿的治疗范围,最终在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小儿推拿专门体系。发展至今,小儿推拿已经在全国形成了诸多流派,山东有济南孙重三流派、青岛三字经流派和张汉臣流派;北京有小儿捏脊流派;湖南有刘开运流派;
上海则有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的海派儿科推拿等。各流派临床辨证、取穴、手法都不相同,但总的原则,都旨在调整阴阳、祛除病邪。
而从目前的临床来看,小儿推拿可治疗的疾病范围已经非常广了,在呼吸、消化、肌肉神经系统等方面,疗效尤为显著。消化系统疾病有小儿腹泻、便秘、厌食、腹痛、呕吐、疳积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感冒、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其他还包括小儿脑瘫、遗尿、夜啼、斜颈、近视、脊柱侧弯、发育迟缓等,也可以运用小儿推拿来改善疗效。而小儿推拿的疗程,则是依据不同疾病而定,一般1个疗程有5—10次,每日1次,持续卜2个疗程。轻的、急的疾病几天即可见效,其他疾病则需要较长时间。
穴位补泻以增强正气
很多家长不禁疑惑,为何不动一针一药就有如此好的疗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推拿是完全契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逐步演化发展而来的,经过中医两千年的经验总结和沉淀,辨证取穴已成体系,故疗效甚好。
“小儿具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旺盛、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这些特点决定着小儿发病容易、传播迅速。于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侵;于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从而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症,以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症。而小儿推拿的治疗原理,正是要求医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以不同推拿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从而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纪清主任介绍说,《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正气足则邪不可干”的理论,因此,小儿推拿主要是从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着手来治疗疾病。通过穴位补泻以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帮助调节小儿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有利于组织恢复。相比药物治疗,小儿推拿并不干扰人体免疫机制,所以也远比滥用药物、营养品更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纪清主任还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临床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
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作旋推。
2.按揉足三里:用拇指端揉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1寸处足三里穴,作轻柔缓和的揉动。
3.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在小儿的腹部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
4.揉中脘:用大鱼际、掌根部或手指螺纹面,在小儿肚脐正中直上4寸胃脘处的中脘穴抚摩。
5.捏脊:用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用力,沿脊柱捏拿长强至大椎的肌肤,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并可用力提拿。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推拿补脾阳可治疗夜啼
时下,小儿推拿门诊中,还有一类患者特别多,即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夜哭郎”,而对于这类病症,小儿推拿的疗效也尤为显著。
据纪清主任介绍,“夜哭郎”其实是中医儿科所说的“夜啼”症,一般来说,半岁以内的小孩最容易夜啼,但是实际来看,两三岁之内的孩子都有这种情况。夜啼表面上看是孩子晚上睡不好觉,或者哇哇哭,或者喊两嗓子,或者挥胳膊。而如果按照中医的辨证分析来看,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小儿脾胃不和、心经内热、惊吓等,皆会夜啼。临床中,最常见的夜啼当属脾胃不和,且又有实证和虚证之分,以虚证多见。
“根据小儿晚上哭的状态、声音和时间来辨别,虚证的小孩一般面色清白、手脚发凉,晚上喜欢蜷着睡,哭的时候声儿不是特别大,且不喜欢关灯睡觉。”纪清主任表示,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的观点,脾在五脏中属阴,小孩脾脏和肺脏最容易受到伤害。而入夜之后往往阴盛,脾是阴脏,很容易被阴寒给困住,孩子自然容易犯病。
遇到以上症状,中医治疗原则是温补脾阳,在小儿推拿中也有对应的取穴。一般除了脾胃腧穴外,在小儿的手上还有很多可以揉捏的穴位经络。比如拇指靠外侧叫桡骨缘的地方,也叫外侧缘,内侧是内侧缘,也叫尺侧缘。将拇指伸出来,在拇指的桡侧缘就有一条线是脾经。这时候可以推脾经,向心为补,从指尖往手指头根推下来,有补脾经的作用,操作时可蘸点滑石粉。当然,中药讲寒热温凉,推拿手法和药一样也有讲究,次数轻重就相当于剂量。1岁之内的孩子,轻的、时间短的症状,补脾经大致50-70次;而时间长的、病重的症状,至少补到100次以上。另外,也还可以推“上三关”这个穴位,推的频率快,一分钟要推到200次,这个比较考验功力。
小儿推拿不应找“非正规军”
用中医业内的一句话来说,现在的老百姓,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是对中医养生的盲目。就比如,在了解到小儿推拿的“神奇”疗效后,时下,就有不少家长认为,推拿不吃药不打针,没有任何损害,手脚轻点就没问题,所以也就不愿去专业的中医院,反而宁可自己上网看视频,然后自学手法在家亲自为孩子实施推拿、捏脊。不过,沪上众多推拿专家均不认可这种做法,这是因为,推拿手法如何正确地运用、如何选用推拿穴位,针对何种病症应用何种手法都是有讲究的,而这些正是不具备医生资质的人难以掌控的。比如推拿穴位时,把补和泻两个手法用颠倒了,效果就大相径庭,甚至可能会伤害宝宝的身体。
保健推拿帮助改善过敏体质
医生介绍说,小儿生病从自身原因来讲是抵抗力低下,还有就是家长的日常调护不合理。调护有两方面,一是要注意孩子日常饮食营养结构韵合理性,二是在季节变换时期给孩子正确添加衣物。因此,纪清主任也特别提醒说,除了积极接受小儿推拿的治病防病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治未病”。
“小儿体质有多种分型,日常饮食尤其重要,通常过酸、过甜、过咸及辛辣食物都不适合小儿,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孩子,饮食上要更加严格,大热的、大补的不能食用,海产品尤其易引起变态过敏反应,12岁之前应有选择地食用。绿叶的蔬菜、本地当季的水果、瘦肉、纯牛奶、配方奶粉都是合理的选择。”纪清主任还告诉我们,小儿属纯阳体质,食用大补的东西会助长邪气入侵,这就是现在的孩子扁桃体化脓、腺样体肥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湿疹多见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对于这样的孩子,还是建议尽快来中医院的推拿科进行保健推拿,以改善过敏体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