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辩证施治> 正文

小儿遗尿怎么治?

2012年02月18日 08:15
字号:T|T

    遗尿是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指5岁以上儿童仍有睡眠中小便自遗,通常每周大于2次,持续6个月以上。遗尿症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疾病,不仅影响患儿的正常活动,还可能对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遗尿症患儿进行心理社会干预,并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可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减轻精神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改善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积极有效地治疗小儿遗尿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称遗尿症为“遗尿”、“遗溺”,膀胱不约是引起遗尿的主要原因。由于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脏在遗尿发病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先天肾气发育未充,肾阳亏虚直接影响膀胱气化、三焦决渎,导致尿液失调。目前,中医多认为肾气不足,不能温养膀胱,下元虚寒,命火不能蒸腾水液、鼓动气化、约束膀胱,但昼间能得天阳之助,所以肾与膀胱气化尚可司职,致小便有节有禁;夜间阴气盛极,阳气弱小,肾阳寡助益虚,膀胱气化无权,关门不利,决渎失司而尿自遗。

    在小儿遗尿的治疗时,临床辨证重在辨其虚实寒热。一般而言,虚寒者多,实热者少。虚寒者病程长,体质弱,尿频清长,舌质淡,苔薄,或舌有齿印舌体胖嫩,兼见面自神疲、纳少乏力、肢冷自汗、大便溏薄、反复感冒等症。实热者病程长,体质尚壮实,尿量少、黄臊,舌质红,苔黄,兼见面红唇赤、性情急躁、头额汗多,睡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临床上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多见,但兼有其他症候的患儿亦不少。中医采用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可有效地治疗小儿遗尿。   

    1.肾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职司二便;膀胱主藏尿液,与肾为表里。尿液能储藏于膀胱而不漏泄,须靠肾气的固摄;尿液能排出体外,则是靠肾的通利。肾的开阖主要靠肾的气化功能来调节。肾气不足,就会导致下焦虚寒,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故见寐中多遗,小便清长。病久者,还可兼见阳虚症候,患儿常表现为面白少华,肢寒畏冷,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治疗当温补肾阳,方用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常用药物为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乌药、益智仁、山药等。

    2.肺脾气虚  肺主输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湿,肺脾二脏共同维持正常水液代谢。若肺脾气虚则水道制约无权,所谓“上虚不能制下”,患儿多表现为日间尿频而量多,经常感冒,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宜补脾益肺,方拟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益智仁、山药、乌药等。 
  .
3肝经郁热肝主疏泄,肝之经脉循绕阴器,抵少腹。肝经郁热,疏泄失司,或湿热下注,移热于膀胱,以致遗尿。患儿常常表现为小便量少色黄,性情急躁,夜梦纷纭,性情急躁,目睛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热、固涩小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为龙胆草、山栀子、黄芩、生地黄、木通、柴胡、泽泻、车前子、当归、甘草等。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