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辩证施治> 正文

夏秋婴幼儿腹泻的辨证施治

2013年09月21日 14:27
字号:T|T

 婴幼儿腹泻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以泻下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大便次数增多,腹痛腹胀,精神倦怠为主要特征,尤以三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三:①饮食内伤:小儿饮食不节,不定时、不定量,或食入不易消化或不清洁的食物;②感受外邪:小儿外感风、寒、热邪,或为暑湿所伤;③脾胃虚弱:多为小儿身患重病、久病之后,脾胃受损。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幼幼集成》亦有:“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总之,父母养护失调,脾胃运化失职,是导致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

  以下为婴幼儿腹泻临床常见的几种分型。

  湿热泻每日大便数次至十数次,大便黏稠稀涎,色黄而臭,肛门红赤,腹泻时常伴腹痛、心烦口渴、肢体倦怠、小便色黄短少。舌苔微黄而腻,舌质红,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戊己丸和六一散加减,方药如下:黄连4—6克,吴茱萸1.5克,白芍6克,滑石15克,藿香6克,白术6克,茯苓6克,炒楂曲各6克,甘草3克。此外,黄芩、寒水石、葛根、术香、苍术、山药、薏苡仁、赤石脂等可随症加减。

  寒湿泻小儿经常腹泻,或食后即泻,大便稀薄,面色白而无华,四肢不温,腹部隐隐作痛,精神倦怠,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沉缓。治宜温中利湿,方用加味理中汤加减,方药如下:党参10克,炒白术6克,炮姜6克,茯苓6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陈皮4.5克,生麦芽6克,炙甘草3克。寒重、四肢凉加制附片4.5克,腹痛重者加木香、吴茱萸各3克。肉桂、炒扁豆、芡实、山药、薏苡仁、莲米、炒枳壳、厚朴等可随症加减。

伤食泻身有微热,或不发热,不思饮食,腹胀腹泻,泻出物其味酸臭,面黄,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数。治宜利湿导滞,多用保和丸(汤)加减,方药如下:茯苓10克,泽泻6克,桔梗6克,苍术6克,陈皮4.5克,炒楂曲各6克,大腹皮6克,炒菜菔子4.5克,甘草3克。热重加黄连、黄芩各4.5克。

  脾虚泻经常腹泻,或久泻不止,或食后即泻,面黄肌瘦,精神倦怠,四肢发凉,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治宜健脾养胃止泻,方用白术散加减,方药如下:太子参10克,白术6克,茯苓6克,陈皮4.5克,藿香10克,山药12克,升麻3克,炙黄芪10克,炒麦芽6克,炒谷芽6克,炙甘草3克。若肾阳虚衰,水泻次数多,加煨肉豆蔻6克;呕吐、腹痛加生姜3片、木香4.5克。炒扁豆、薏苡仁、芡实、莲肉、白蔻仁、防风等可随症加减。

    一般而言,无论是寒泻、热泻、伤食泻还是脾虚泻均必夹湿,采用健脾、燥湿、利水、导滞、温肾等法则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预防婴幼儿腹泻的发生,父母加强小儿生活和饮食的调护是关键所在,要注意乳食有节,定时定量,少吃零食,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外避风、寒、暑湿之邪,以保证脾胃强健,脾虚胃弱的患儿,平时还可服中成药脾可欣或参苓白术散等调养。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