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中医药网 首页 > 民族民间方> 正文

中医论治小儿风疹

2013年07月08日 10:55
字号:T|T

  风疹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其症以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沙样皮疹,伴耳后枕部瘰疬为特征,常在冬春季节流行。

  病因病机

  由风热时邪引起,邪气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皮腠,正邪相争,郁而发热;邪气入肺则咳,传脾则腹痛而泻泄;邪气与气血搏结,热毒炽盛,则发热而渴,疹色鲜红,若正气抗邪外达,疹毒外透,随之邪毒亦解,热退疹消而安。

  证候特点

  初起发热、流涕、咳嗽,或牙痛,偶尔咽喉疼痛、腹痛、呕吐、泻泄一二天后出疹。皮疹从颈部开始发生,1日内遍布全身,面及四肢远端稀疏,躯干部密集。疹色浅红,细如沙粒;有痒感。舌苔薄白,脉浮数。

  审因论治

  风热时邪外袭,伤于肺卫,故发热、咳嗽、流涕。邪气下迫胃肠,则腹痛呕泻。咽喉乃肺胃之门户,风热夹毒客之,经气郁滞故痛。风热毒邪入营,现于肌肤皮络,则疹发。脉浮数乃风热在表之征。其治宜疏风清热透邪外达,自拟疏风消毒饮。

  处方:蝉衣6克,荆芥6克,防风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升麻5克,赤芍5克,甘草5克。若热毒盛者,加栀子、黄芩、玄参;呕者加半夏、黄连;后项瘰疬者,加贝母、射干。

  典型病例 

  夏某,男,4岁。前日发热、咳嗽,以为感冒,服小儿伤冲剂,热稍降,昨日呕吐1次,不欲食,不安,今日面部及上身皮肤发红疹,瘙痒。察其咽喉红,苔白,脉浮。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正常,淋巴偏高。此风疹也。宜疏风透疹。用疏风消毒饮,服2剂而安。 

  按  疏风消毒饮其方以荆芥、防风祛风解卫透疹;蝉衣疏风热,开肺气,透疹;牛蒡子疏风宣肺,利咽透疹;风邪夹毒,用升麻升清解毒,连翘清热解毒;赤芍凉营和血,以助消疹;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解毒、清热透疹之效。景岳云:“疹子欲出未出之时,宜早为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患。”(《景岳全书·疗疹》)肺主皮毛属卫,太阳主表,风药辛散发汗,多入太阴肺与太阳膀胱经,故为风疹必用之药。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企业服务

推广信息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1999-2009 TH55.cn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